上海世貿商城西臨古北路、虹橋路,南迎延安路,北靠虹橋領館區,坐落于上海新興的“大虹橋開發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毗鄰內環線和高架路出口處,開車十分鐘即達“大虹橋交通樞紐”,擁有城際高鐵、磁懸浮、地鐵、機場、公交等幾十條線路的立體化交通網。 上海世貿商城由國際常年展貿中心、上海世貿展館、上海世貿大廈三大主體建筑構成,是一個集展示、交易、辦公、資訊于一體的超級交易市場,為國內外商家及專業買主提供一流的、國際級的設施與服務。 ● 國際常年展貿中心——中國第一家、亞洲規模最大的國際級專業展貿市場。200,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設2200個常年展示間,是企業進行商品展示、交易的理想場所。目前,中心匯集了服裝、面輔料、家紡、禮品飾品等產業的近千家優秀供應商。 ● 上海世貿展館——上海市五大展覽館之一,37,000多平方米的展覽場地與多功能會議中心,每年舉辦上百場展覽會和大型會議,與常年展貿中心形成互動,彼此促進,共同發展。 ● 上海世貿大廈——5A甲級智能化辦公大樓,42,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高30層,為跨國采購機構及專業買家提供高品質、現代化辦公場所。目前,全球著名企業英特爾、史丹利、帝凡黎、愛世克私、三菱重工、歐洲服裝連鎖集團C&A等已入駐上海世貿大廈。 上海世貿商城——在轉型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求永續 上海世貿商城于2014年9月由上海城開和香港南豐共同出資收購并負責日常的經營管理。商城總建筑面積達28萬平方米,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集常年展示、短期展覽、辦公樓為一體國際級專業展貿中心。上海世貿商城地處上海市長寧區虹橋涉外貿易中心,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承載區。 如今,國內外著名大企業紛紛入駐上海世貿商城,如沃爾瑪,英特爾,通力電梯,家樂福,C & A,阿里巴巴(上海)等。 每天在上海世貿商城內上班的人數已超過八千人。一年內近百個展會和超過40場大小規模的市場活動輪番上演,世貿商城已真正成為長寧區,乃至上海市的著名地標,以其活動、朝氣和風采讓萬眾矚目。 一、世貿商城的“三大產業鏈”——成就核心競爭優勢 世貿商城管理團隊以國際化、市場化的前瞻意識,憑借在現代零售業的豐富經驗,導入全球知名紡織服裝買家,引進權威行業組織,實踐國際時尚產業先進理念,精心打造了以“跨國采購中心”、“時尚創意產業平臺”、“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一)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國采購交易中心 從2003年第一家跨國采購公司美國沃爾瑪入駐世貿商城以來,法國家樂福、德國C&A、英國瑪莎百貨、Woolworth、Little Woods 等49家跨國采購公司紛紛入駐世貿商城,其在華年采購額從2003年的10億美元猛增到2006年的226億美元,2008年受經濟危機影響,采購額也達到200億美元左右。 在滬設立辦事機構的200多家紡織服裝相關采購公司中已有近100家公司與世貿商城建立了業務合作,世貿商城每年都為他們提供買家服務,舉辦大型跨國采購活動,已躍升成為亞洲知名的紡織服裝跨國采購平臺。 (二)發展時尚創意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和品牌發展 2005年9月,“世貿商城時尚設計師谷”率先面世,包括服裝設計師張肇達、武學凱、俞湘琦,張伶俐、陳聞等先后設立了工作室。“時尚設計師谷”已經成為幫助設計師開拓市場、提升品牌價值的前沿舞臺。2006年4月,上海最大的專業時尚發布中心——“世貿商城時尚秀場”隆重登場,面積達2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名觀眾,每年舉辦的各類國內外品牌、國內主流和新銳設計師作品發布會多達35場。2008年底,集合15-20位國內最優秀的新銳設計師的“設計師品牌集成零售店-ID店”橫空出世,通過世貿商城專業團隊的品牌包裝、整合營銷,將其推上市場,推向B2C的平臺。 (三)建立完整紡織服裝產業鏈,實現一站式服務 世貿商城所做的增值服務加速了產業鏈的整合。從買家、制造商、設計師、面輔料商到協會、媒體、專業咨詢公司等悉數集聚在此,加之世貿商城定期舉辦的服裝行業系列講座從流行趨勢到歐美市場生意經應有盡有,使世貿商城形成了一個真正完整的服裝產業鏈。 世貿商城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各級政府領導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關心。世貿商城從立項到建成,先后得到江澤民、朱熔基、吳邦國、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等領導都先后視察世貿商城,區政府領導也在各方面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同樣,世貿商城在得到各方支持和幫助的同時也時刻謹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的同時,連續五年獲得長寧區經濟發展貢獻獎,2009年納稅5000萬元。而世貿商城的跨采和國際會展也顯著帶動了區域內倉儲物流、酒店餐飲、交通旅游、廣告傳媒、金融保險等行業的發展。 二、世貿商城的明天——轉型,實現價值突破,成就新的起點。 2009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中止了連續10年的增長,出口額回歸到2006-2007年間的水平。面對人民幣升值、制造業成本急劇上升、全球化的結構性失衡、定單轉移、企業轉型或收縮、出租率下降等一系列嚴峻挑戰,世貿商城開始了轉型調整的征程。 國際市場的飽和更突顯出國內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伴隨大虹橋地區貿易中心建設的推進、虹橋交通樞紐的建成等機遇,在挑戰與危機并重的情況下,世貿商城制定了自己的發展戰略: (一)從出口服裝展示中心轉為國際品牌交易中心 世貿商城為國外品牌商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國際二三線服裝品牌對進入中國市場興趣越來越大,世貿商城成為他們登陸中國的首選。 除了直接引進國際品牌,世貿商城還著力招募從事國際品牌引進的中介公司,如GBF全球品牌加盟中心。世貿商城作為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的成員,在引進了一批國際品牌后,聯盟其他成員市場的商戶也可以到世貿商城來選擇合適的國際品牌加盟;同時,世貿商城正在積極落實環東華時尚區的建設。 今后,世貿商城的目標仍然定位于中高端的精品市場平臺,以歐美日等國際高端市場為主要服務對象,兼具出口與進口業務功能。 (二)實行“4 1”模式 “4 1”模式中的“4”指的是常年展貿平臺,短期展覽,商務配對,電子商務。其中的“1”是指零售渠道。 “常年展貿平臺”為世貿商城的供應商提供了豐富的買家資源、完整的產業鏈、專業的市場活動、極佳的地理優勢,使其在業務開拓方面事半功倍。 “短期展覽”是由世貿商城主辦,包括服裝、面輔料、禮品行業一年4次的跨國采購交易會,以其專業化程度高、展前精確配對等特色在業界獨樹一幟。世貿商城戰略合作伙伴美國達拉斯市場管理中心(DMC)每年重點邀請歐美知名大型采購商和有直接采購意向的海外中小買家前來世貿商城參加采購交易會。 “B-Match商務配對”則省卻供應商“守株待兔”和采購商“大海撈針”的煩惱,由專業人員牽線搭橋,安排采供雙方在世貿商城會晤、看樣、洽談,促成最快捷、最高效的貿易對接。 “電子商務”已成為貿易平臺的主角。2009年初,世貿商城與阿里巴巴這一全球領先的B2B電子商務網上貿易平臺,締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了實體貿易平臺與虛擬平臺的強強聯手。阿里巴巴上海總部,也于2009年4月正式入駐世貿商城。2009年全面上線的“上海世貿商城誠信通”是雙方締結戰略聯盟后的重點合作項目。利用電子商務實現了現代化商業的升級和轉型,突破了傳統市場的交易和運作模式,形成各業態互補共贏的立體貿易平臺。 快速進入國內“零售渠道”是吸引國際品牌的重要途徑。世貿商城首創的設計師品牌集成店-ID通過在世貿商城內一年多時間的實踐孵化后,已在上海浦東新梅廣場及浦西泰康路日月光廣場開設了新店,并將在2010年在全國市場范圍內再開2家新店。 通過“4 1”模式的建立和實行,相信對未來的世貿商城內的供應商,對世貿商城本身的產業價值,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三)做大做強自辦展,形成世貿商城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剛剛過去的新世紀的前十年中,我國會展經濟的規模和效益逐步攀升,已成為三大朝陽產業之一,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地發展。從展會數量來看,上海居全國之首。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世貿商城作為上海市五大展館之一,除了引進豐富多樣的外來展會外,還開拓思路,結合產業特色和專業經驗,創辦了包括每年兩屆的禮品家居品交易會、每年兩屆的紡織服裝跨國采購交易會、國際紅酒展、國際汽車改裝展等一系列自辦展會。其中,服裝跨采在2009年進入第六屆,采用進出口雙向模式,整合資源,形成一個以跨采為特色的專業展。禮品展2009年舉辦第三屆,達到了800個展位規模,成為了能同深圳,北京鼎立的華東第一展。而在2010年3月由世貿主辦,世博局協辦的春季禮品展,更吸引了CCTV等16家電視媒體的競相報道。 世貿商城的自辦展,作為世貿的新興產業,以迅猛地發展之勢,正日益成為世貿商城主要收入和利潤源泉之一。 世貿商城在曲折中前行,在思索中變化,在挑戰和機遇并存中突破。世貿商城將抓住“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世博會”、“長三角一體化”帶給上海的三大時代機遇,與長寧和大虹橋貿易中心,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把世貿商城打造成為國際貿易與長三角對接的第一商務平臺。